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 > 正文

吉林化工学院高教信息简报2025年第3期(总第194期)


吉林化工学院

高教信息简报

2025年第3期(总第194期)

教师发展中心(高教研究所)主办           2025年5月16日

     

【热点聚焦

以协同之力 创思政之新

——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探索基于“大思政”教育观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新路

【专家视点】

以“四个强化”高质量推进高校思政课建设

推动德育深度融入 有效贯穿育人全过程

提升高校思政课鲜活度

【他山之石】

在红色熔炉中淬炼初心,这堂大思政课“走新”又“走心”

中国矿业大学大力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动态扫视】

首届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创新论坛举行

【高教探索】

思政元素如何“溶盐于水”

——武汉大学“聚”“融”结合推动思政课建设观察


图文编辑:苏显春

审核较对:唐国坤

栏目策划:陈冬松

       编:   杨     莹

       问:王立国

图片来源:网  

热点聚焦

以协同之力 创思政之新

——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探索基于“大思政”教育观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新路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近年来,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同推进基于“大思政”理念的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创新实践。通过顶层设计与系统优化,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推机制的协同、资源的协同、师生的协同、评价的协同,以持续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

具体详见:《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09日 第07版

http://www.jyb.cn/rmtzgjyb/202505/t20250509_2111341503.html


专家视点

以“四个强化”高质量推进高校思政课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和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部署要求,扎实推动学校思政课建设取得新进展,要以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强化主体责任落实、强化内容体系供给、强化教学改革创新、强化专业队伍锻造,高质量推进思政课建设,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新局面。

作者:曾令斌,张建军,重庆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具体详见:重庆日报,2024年05月27日。重庆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

https://cqgxsz.swu.edu.cn/info/1028/6012.htm


推动德育深度融入 有效贯穿育人全过程

敬教劝学,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政协联组会上就“把德育贯穿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全过程”作出重要指示。扎实推进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要从德智相融,实现“启智”到“育德”的教育升华;德体共铸,实现“强体”到“铸魂”的教育升维;德美共融,实现“审美”到“润德”的价值共振;德劳合一,实现“劳动”到“塑德”的品格塑造,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要以系统思维推进改革、探寻路径。

作者:孟献丽 韩艳芳(浙江工商大学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具体详见:《光明日报》,2025年05月13日 15版。

https://news.gmw.cn/2025-05/13/content_38021470.htm


提升高校思政课鲜活度

 思政课,应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充满人文情怀、创造力和生命力的双向交往实践活动。我们身处伟大的时代,面对思想活跃的群体,必须以生为本,及时挖掘和利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因素,激活现实案例、用活教学方法、讲活思政话语,唤醒思政课堂,让高校思政课充满新鲜感和活力。这既是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提升思政课立德树人成效的迫切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利用国内外的事实、案例、素材,在比较中回答学生的疑惑,既不封闭保守,也不崇洋媚外,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善于在批判鉴别中明辨是非。”这一重要论述启示我们,需将历史长河、时代风云、全球浪潮和生活万象中的典型案例转化成育人资源,及时更新、纵深挖掘、系统梳理,有机嵌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但是,提升高校思政课鲜活度需要警惕重形式、轻内容的倾向,要保持好思政课教学生动性与价值性的平衡,谨防落入泛娱乐化甚至庸俗、媚俗或低俗境地,使思政课鲜活生动、充满正能量。

作者:杨晓帆(作者单位系浙江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2023年度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师研究专项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全社会参与‘大思政课’建设机制研究”成果)

具体详见:《中国教育报》,2025年03月20日 第05版

http://www.jyb.cn/rmtzgjyb/202503/t20250320_2111319220.html


【他山之石】

在红色熔炉中淬炼初心,这堂大思政课“走新”又“走心”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也是大思政课的核心使命之一。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学院党委推出“红炉计划”,让大思政课成为一堂“走新”又“走心”的课。“红炉计划”由政治素质过硬、综合素质突出、育人意向强烈的优秀老党员、老教师、关工委老同志、特邀组织员等组成教师队伍,面向青年学生骨干,以爱党爱国爱校为主线,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近日,国际学院党委开展第6期“红炉计划”,组织师生赴西柏坡、正定上好大思政课,通过“参观实践+研讨交流+撰写报告”的形式,以老带新、学思结合,引领师生深入学习革命先辈艰苦奋斗精神,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争做新时代好青年。在这堂大思政课中,师生们围绕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展开深入交流。同学们一致表示,今后将大力发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西柏坡精神,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代代相传,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争作先锋。

具体详见:光明网,2025年05月07日。

https://difang.gmw.cn/2025-05/07/content_38011585.htm


中国矿业大学大力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中国矿业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机制建设、课程教学、师资队伍、社会实践等方面深化改革创新,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打造高精尖思政课,以“大思政课”拓展育人新格局,努力培养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学校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构建育人“大体系”,引导新生正确认识当代中国青年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深化教学改革,打造特色“大课堂”,引导学生树立“大国矿业、能源报国”理想信念,把授业、增智、润心有机结合,不断拓展课程教学内容深度;坚持引培并举,建好高素质“大师资”,打造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鼓励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党政干部共同参与思政课教学,邀请院士等专家学者来校讲授“立志成才、报效祖国”思政大课,构建“大思政课”教育教学共同体;强化实践育人,搭建协同“大平台”,组织师生参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红色专项)竞赛等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论认知、坚定理想信念。

具体详见:教育部网站,2025年04月07日。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192/s133/s174/202504/t20250407_1186349.html


【动态扫视】

首届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创新论坛举行

5月10日,首届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创新论坛在湖南湘潭举行。来自全国高校、科研机构及教育管理部门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本次论坛以“数字共同体·育人新生态:数字化资源与‘大思政课’建设”为核心主题,旨在共同探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的改革路径与实践创新,为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注入新动能。

本次论坛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撑与实践范例,未来需进一步整合高校、企业、社会资源,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推动数字化思政教育走向纵深。论坛的成果将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系提供重要参考。

具体详见:光明日报客户端,2025年05月14日。

https://politics.gmw.cn/2025-05/14/content_38025123.htm


高教探索

思政元素如何“溶盐于水”

——武汉大学“聚”“融”结合推动思政课建设观察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这一直都是武大努力的方向。

武汉大学是我国最早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之一,其马克思主义学院是首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近年来,武大思政课屡获大奖,课程建设经验吸引了多所高校上门取经。近日,记者来到珞珈山下,近距离观察武大如何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

武汉大学通过聚智+融通,举全校之力合开一门课;精准+实践,触及当代大学生的内心;传帮带+教科研,“有组织培养”带动青年教师成长等形式着力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着力提升理论宣讲的时代感和实效性,着力深化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具体详见:《中国教育报》2025年03月20日 第01版

http://www.jyb.cn/rmtzgjyb/202503/t20250320_2111319209.html


下一条: 吉林化工学院高教信息简报2025年第2期(总第193期)

关闭

电话:0432-62185120

地址:吉林省龙潭区承德街45号吉林化工学院教师发展中心院部224

邮编:132022

技术支持:凌之风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