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训练中心:“尚德精工、匠心育人”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探索
编者按: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奋进之年。学校以开展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各教学院(部、中心)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开展了系列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发展中心(高教研究所)特此推出“化院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巡礼”系列专题,持续分享各教学院(部、中心)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特色亮点,总结凝练改革发展的典型经验,籍此激励广大师生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切实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高质量发展。
工程训练中心成立于2013年,2020年经学校党委研究决定,正式确立为独立的教学单位。工程训练中心始终以时代发展和学校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发展需求为导向,培养和提高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注重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教学改革、教学研究,不断扩充实践训练项目和实践内容,切实提高中心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成效。
工程训练中心现有仪器设备400余台套,固定资产近800万元,建筑面积4400余平方米。中心下设党政办公室、教学研究室、基础制造实训教学中心、先进制造技术实训教学中心、材料成型技术实训教学中心、特种加工技术实训教学中心等6个部门。现有专兼职教职员工22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5人,高级技师3人,技师2人,硕士及以上学历10人,形成一支以高级职称及研究生学历教师为主体、技能型教师为骨干的“三师型”师资队伍,切实保障工程实训质量。
一、强化能力、提升质量,构建大工程背景下“1241”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中心以提高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面向全校34个理工科专业,探索构建了大工程背景下“1241”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1”—1个理念,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2”—2个体系,即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4”—4个机制,即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机制、师资队伍建设机制、教学运行机制和教学质量监督评价机制;“1”—1个目标,即提高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该体系以“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工程认证理念为指引,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工程能力培养,促进工程能力梯次递增”为主线,建立“多模块、四层次、递进式”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将课内时效性受限的工程训练环节延伸到课外不断更新的训练项目,实现共性的基础实践能力、综合的工程实践能力与个性化创新能力培养,且以实践平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运行等机制为保障,在教学过程中,健全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价机制,进而达到学生工程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育和养成。

“1241”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结构图
二、强化安全、提升意识,建立“三式三师三管三安全”工训教学运行模式
中心全体教师时刻把安全放在首位,时刻教育学生提高安全意识,建立“三式三师三管三安全”工训教学运行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师引导式、“不同学科专业学生交叉实践”的交叉互补式、“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项目为驱动”的赛训结合式运行模式;建立“讲师、工程师、技师”相互结合的“三师”师资保障体系;制定并完善“学校—中心—实践教学中心”层层推进的“三级管理制度”;加强学生工程训练管理,实行“学院—中心—学生”三级安全教育制度,有效保障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顺利开展。




三、规范教学、保障质量,建立工训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为保障工程实践教学质量,进一步规范工训教学秩序,中心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并建立工训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心建立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为科学客观地评价和规范各教学环节提供依据;根据实训项目制定各单元实训教学质量标准,要求在实训过程中,教师要严格按照标准讲课、示范、操作和演示,再根据样件图纸、加工工艺要求开展实训活动,最后根据标准对学生加工的样件进行考核及评分。
中心重视对各主要教学环节执行情况的检查。采取中心检查和学校检查相结合、中心常规检查、定期检查和抽样检查相结合等方式,对实训教师备课、讲课、实训、示范操作和成绩考核等各教学环节进行检查。通过日常教学检查、随机听课抽查和教学文件检查,对严格执行教学质量标准、效果好、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表扬,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限期整改。根据工程训练成绩、学生创新作品和指导大学生参加科技竞赛获奖情况开展教学效果评价。

工训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四、“尚德精工、匠心育人”,人才培养初见成效
1.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中心以精益求精、立德树人为目标,构建实施“多模块、四层次、递进式”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多模块、四层次、递进式”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多模块”是指:工业生产认识、基础制造实训、材料成型实训、先进制造技术实训、特种加工技术实训、工程综合能力实训和工程创新能力实训等七大实训教学模块。
“四层次”包括:工程认识实践、工程能力基础实践、工程综合能力实践和工程创新能力实践。第一层次为工程认识实践,包括工业生产认识教学模块。让学生对工程训练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学生工程思维。第二层次为工程能力基础实践,包括基础制造实训、材料成型实训、先进制造技术实训、特种加工技术实训四个教学模块,加强对学生工程基础能力的培养,为综合能力培养奠定基础。第三层次为工程综合能力实践,包括工程综合能力实训模块。通过开设综合类实训项目、开展全国职业技能鉴定和培训工作,开设选修课程等途径加强对学生工程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第四层次为工程创新能力实践,包括工程创新能力实训模块。通过科技创新小组、学科竞赛和机械产品加工三个拓展模块,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递进式”是指:通过工程认识实践、工程能力基础实践、工程综合能力实践和工程创新能力实践四个教学层次,逐层递进,保障学生工程实践综合能力和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中心多次在全国大学生工程能力竞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创新大赛中获奖。其中国家级铜奖1项、省级特等奖3项、省级一等奖9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2项。


2.学生科技活动成效显著。2016年,中心成立科技兴趣小组,第二课堂年均受益学生数200余人。2021年成立工程创新实验班,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授课。近年来,学生获奖数量年均增幅50%以上,获国家级/省部级奖36项。特别是2021年,中心在教务处的领导下,组织信控、航空、机电、经管等四个教学院17支代表队共68名学生参加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吉林省选拔赛,共获得省级特等奖5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5项和大赛优秀组织奖,其中智能物流搬运代表队将代表学校参加国赛,取得历史性突破。



3.中心得到广泛关注。中心作为学校实践教学对外展示的窗口,2017年6月获批校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工程创新实践教学活动受到各级领导亲临指导,有来自北京理工大学、吉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工业大学、东北电力大学等高校参观交流。积极开展工程创新教育活动,彰显示范引领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