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塑能提质量,培根铸魂育人才
——“一引领 三融合 四提升”《高等数学》国家级一流
本科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编者按: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奋进之年。学校以开展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各教学院(部、中心)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开展了系列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发展中心(高教研究所)特此推出“化院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巡礼”系列专题,持续分享各教学院(部、中心)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特色亮点,总结凝练改革发展的典型经验,籍此激励广大师生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切实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高质量发展。
理学院《高等数学》课程是学校理、工、经、管、医类专业必修理论基础课,对学生后续的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专业发展、素质提升起到“积基树本”的重要作用。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形成了“一引领、三融合、四提升”《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了“四维三式三法”思政融入体系,实施了教师本身、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评价等四方面的改革举措,构建“理论强基、实践塑能、思政铸魂”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学校特色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助力赋能。
多年来,课程团队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在持续改革中谋创新,历经从注重“教”到注重“学”、从“传统课堂”到“四课融合”的系列转变,课程建设荣获多项获奖,曾获“省级优秀课”“省级精品课”“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20年,课程入选学银在线“示范教学包”;2021年,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建设项目”立项;2022年,获评“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上)”。

一、技术赋能助教学,灵活课堂育人才
1.以教师自我提高为引领,提升教师示范育人作用
《高等数学》课程团队在学习探索中思考,在同行交流中改进,在教学相长中积累,在教学实践中提高。秉承与追求“五个以”教学方法,即以深刻的知识内涵启发学生;以生动的精辟妙喻吸引学生;以深厚的人文底蕴震撼学生;以顽强的拼搏精神感染学生;以健康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为课程教学实践指明方向。
2.实现“理论、实践、思政”三融合,提升学生“学思用”综合素养
针对地方工科院校专业建设工作实际及对数学知识的实际需求,课程采用分类分级教学,实施“四四三”教学模式。即将全校各专业高等数学课程分为四大类别(针对不同专业) 、四种课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学科竞赛培训、课外科技小组活动) 、三个层次(普通班、提高班、强化班),以满足因材施教的个性培养要求,提升理论基础、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需要。
同时,构建“四维三式三法”思政元素融入体系,即构建理论维度、实践维度、历史维度、需求维度等四个维度,采用基因式植入课程、生态式融入课堂、化学式融入教法三种形式与渗透法、体悟法、讲授法等三种教学方法,实现思政元素科学挖掘与有机融入,不断强化立德树人隐性渗透作用。
3.以提升学生“四种能力”为目标,推进教师教学模式创新
通过采用传统、智慧、翻转、实践等“四课”融合的形式,扬长避短,线下课堂教学侧重基本概念、定理和方法的讲授,同时建设高等数学配套的线上辅助拓展资源,满足分层次教学和学生多元化发展需要。同时借助超星学习通平台加大过程性考核,大力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进一步提升高等数学课程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精神素养、高阶认知能力和良好习惯养成。

二、深化课程内涵建设,提升“思政育人”实效
1. 同向同行,推进“课程思政”
课程以学生专业需要为基础,结合学生认知逻辑,强化挑战性思维,按照“调框架、融思政”的具体方法,实施课程内容重构,弱化学习畏难情绪,强化逆向思维能力。

《高等数学》课程内容结构图
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指导,依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分层次制定课程各维度、各环节课堂育人目标,构建“四维三式三法”思政元素融入体系,实现思政元素有效挖掘和有机融入。

2. 与时俱进,探索教学模式
课程构建“传统、智慧、翻转、实践”四课融合新型课堂,结合BOPPPS理念,实施和开展“自学前测-导学预设-翻转解惑-深化提升-总结后测-巩固拓展”教学过程。

《高等数学》课程教学过程示意图
进一步丰富课程PPT演示文稿,录制教学视频共计207个,时长1962分钟;发布测验、作业习题总数8090道,考试题库总数2673道,问卷与讨论157项;完善《数学实验》自编讲义,Matlab、Maple软件及教程,配套《魅力数学之数学实验》《数学建模与实验》线上课程。

线上资源展示图
课程注重建设智慧教室、实验基地,满足教学与竞赛需求;编写课程思政新大纲、新教案、新课件;建设应用、思政案例库和典型案例29个,相关前沿论文67篇;完善知识竞赛、建模竞赛、技能竞赛、学习分享等专题活动资源,支撑立德树人隐性渗透作用,不断强化创新意识、高阶能力培养。

课程特色资源展示图
3. 守正创新,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针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制定12项指标考核点;将过程性考核占比由30%增至40%;将能力考核占比由20%增至30%;素质考核方式由教师评价调整为师生共同评价;试题考核能力占比由10%增至20%,不断完善全过程、多维度考核评价体系。

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框架图
课程在运行过程中,进一步综合平台数据、师生评价、自我评价,形成线上自主学习、基础知识掌握、知识应用、思辨创新、思政素养的“五维”动态追踪反馈画像,阶段性鼓励、提醒学生持续改进。

“五维”追踪反馈画像
进一步完善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标准。课程主要从教学内容上强化应用、融入思政;教学模式注重问题引导、翻转课堂和信息技术运用等方面,修订学生评教表;增加“课程思政”问卷调查表(教师版、学生版),不断提升育人质量。

“课程思政”问卷及学生评教表
三、强基铸魂提质效,示范引领促发展
1.以赛促学,增强创新能力
课程构建了“课堂教学打基础—科技小组练内功—校内竞赛选新秀—假期培训上水平—国家竞赛出精英”的人才培养良性循环模式,不断提升和促进学生能力素养全面发展。近年来,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屡获佳绩,2020年至2022年,获得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12项、二等奖50项、三等奖38项。

2. 注重改革,狠抓教研项目
课程团队成员主持、参与省、校级教改课题15项,公开发表教改论文10篇,获省级教学成果7项。

3. 以评促建,发挥示范作用
2018、2019年《高等数学(上)、(下)》先后获评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20年,主讲案例入选“吉林省本科高校抗“疫”期间在线教学典型案例,成为全省高等教育选树标杆。课程入选学银在线“示范教学包”,累计选课70580人、页面浏览量71498099次,得到同行和专家的高度认可。教学竞赛获国家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省级三等奖1项、校级一等奖1项。团队成员多次开展经验分享交流,持续推进学校本科在线教育教学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