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勇毅笃行思政课堂教学改革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编者按: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奋进之年。学校以开展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各教学院(部、中心)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开展了系列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发展中心(高教研究所)特此推出“化院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巡礼”系列专题,持续分享各教学院(部、中心)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特色亮点,总结凝练改革发展的典型经验,籍此激励广大师生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切实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高质量发展。
学校建校之初便成立了思政教研室,历经数次改革,思政教研室更名为人文社会科学部,在2017年更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承担全校本科、硕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等任务。
学院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和省级优秀课程3门。学院教师在吉林省教育厅举办的“精彩一课”“精彩一门课”和“全国教育教学创新大赛”等教学能力比赛中多次斩获佳绩。作为指导教师,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讲思政课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学院1名教师荣获吉林省思政影响人物提名。
学院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守思政课堂教学主阵地,以课程育人与实践育人为突破口,深入推进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逐步形成了“3+2+1”思政课程改革模式,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实践能力、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为我校培养面向生产与管理一线现代工程师和管理者奠定坚实基础。
一、基于“三课”,不断优化思政课教学设计内容
“三课”即翻转课堂、慕课和微课。学院结合工作实际,通过将信息技术与思政课堂相融合,实施翻转课堂、慕课和微课“三课”建设,形成课上线上,课上线下,课下线上,课下线下4个教学场景,每个场景都含有充分的师生互动,使教学贴近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泛在学习”特点,使思政课内容不限时间、不限地点、不限场景皆可学习,将思政课真正融入学生日常生活,更加贴合移动智能终端普及应用的时代特点。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银在线学习平台首页

吉林化工学院青梨派微课展示

教研室集体研讨翻转课堂教学环节
二、采用“两式”,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吸引力
“两式”即参与式和互动式。学院运用信息技术突破课堂教学的单一场域,通过线上课堂资源(慕课、微课、泛雅平台示范课、名家大讲堂、四史大讲堂等)、课外资源(抖音、B站、微博、公众号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媒体形式)、社会实践资源(纪念馆、企业、革命遗址、博物馆等)、网络资源(短视频、文档、纪录片、影视作品、图片、动漫等)、校园文化资源(社团、讲座、比赛、展览、志愿组织等)等实现思政课教学社会场域、生活场域、生命场域。同时打破原有课堂讲授的单一教学模式,通过移动互联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即时互动,适时引导学生深度参与、主动学习。

课堂实时互动

学生暑期思政实践
三、通过“一特色”,不断打造多维实践育人新体系
“一特色”,即学院每门思政课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学实践环节。为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学院对思政课进行了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在教学中更加注重“任务引领”下的“师生合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实践模式的广泛应用。《思想道德与法治》在课内实践学时中,引导学生充分挖掘身边的中华传统文化要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课内实践学时中,引导学生结合历史故事进行微电影拍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课内实践学时中,引导学生进行主题辩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在课内实践学时中,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原著研读等。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实践活动,使思政课“活”起来。

课堂辩论赛现场

课堂上同学们积极展示华服之美

学生拍摄微电影《大兵小将》片段
随着“3+2+1” 思政课教学改革模式不断深入,学院思政课教学效果主要实现了以下五个方面的转变:即从侧重知识传授到侧重价值观引导的目标体系转变;从教师讲授为主的“满堂灌”到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充分参与的“精准滴灌”转变;从线下课堂教学为主到“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模式转变;从“以教定学”的“教师为中心”到“以学定教”的“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转变;从课堂讲授的单一教学场景到学生实践、师生互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线上直播、专题讲座、社会调查的全场景教学转变。
作为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地方应用型高校,未来工程师的培养不再是“唯专业、唯知识、唯理论”,而是“懂得交叉融合、善于创新管理、具备家国情怀”的新型工程师。学院将进一步深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整合各方优势资源,不断探索实施新工科背景下大化工特色鲜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加快建设学校新时代“大思政课”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