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 > 正文

【奋进“十四五”迈向新征程】化院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巡礼 | 学生工作部


学生工作部:享劳动之乐,悟劳动之美,化院劳动育人实践探索

 

编者按: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奋进之年。学校以开展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各教学院(部、中心)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开展了系列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发展中心(高教研究所)特此推出“化院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巡礼”系列专题,持续分享各教学院(部、中心)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特色亮点,总结凝练改革发展的典型经验,籍此激励广大师生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切实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高质量发展。

                         

学校自2021年开展劳动教育以来,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实施“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综合改革,通过制度赋能、课程赋能、实践赋能、评价赋能,努力探索构建具有化工特色的劳动育人格局。


一、制度赋能,建立健全劳动育人长效机制

20216月,学校出台了《吉林化工学院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吉化院[2021]39号)文件,将劳动教育融入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建立多部门协同联动的劳动育人机制,定期召开专题工作会议,科学决策部署、高效推进落实相关工作。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积极发挥社会各方面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

20223月,学生工作部发布了《关于疫情期间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学时认定的通知》(吉化院学[2022]5号)文件,对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的2021级学生进行了相应的劳动教育实践学时认定,鼓励学生志愿者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

20224月,学校印发了《关于吉林化工学院疫情期间志愿者表彰激励办法(试行)》(吉化院党[2022]39号),进一步明确了,“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的2021级学生按文件要求可申请本学期劳动教育学时认定”的规定;在学年开课计划中,对各年级、各阶段的劳动教育理论课与实践课等任务做了具体、明确的规定。

20227月,学校制定了《劳动教育安全事故现场处置方案》,进一步加强劳动安全教育,完善风险防控预案和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健全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劳动安全保障体系,确保劳动教育顺利开展。


二、课程赋能,健全完善课内外劳动教育体系

1.健全课内劳动教育体系

劳动教育课程已全部进入人才培养方案,在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开设劳动教育专题课,为全校必修课。本科教育为1学分32学时,高职教育为0.5学分16学时,高职劳动教育与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的内容紧密衔接、相辅相成,在2021级及以上年级实施。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专业实践、实验和专业实习、实训等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加强职业技能劳动实践教育。

2.完善课外劳动教育体系

结合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外劳动教育。即坚持“1个理念”—“育人至上,崇尚劳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劳动教育观,构建“三融三合”教育模式,即以第一课堂知识与第二课堂劳动实践相融合,劳动精神学习与实地动手劳动相融合,面向校园基础劳动与面向社会服务性劳动相融合,通过思想政治引领、专业知识融入、实习实训体验、公益劳动奉献等途径,多维度拓宽课外劳动教育实践,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

同时,针对本专科不同阶段、各专业不同学科学生类型特点,劳动教育的内容、任务各有侧重。大一新生注重校园日常劳动;大二学生重在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益心;大三学生重在以创新创业和就业为主题的劳动教育;大四学生重在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做准备。高职重在大三阶段与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结合开展劳动教育,为学生创新创业和就业打下坚实基础。邀请大国工匠、新时代先进人物、劳模、优秀校友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同上一堂劳动教育课,引领和激励广大学生艰苦奋斗、诚实劳动,培育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形成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课外劳动教育体系结构图

 

 大国工匠李万君报告会

 

三、实践赋能,构建“1+N+X”劳动实践教育体系

充分利用“开学第一课”“爱国卫生运动”“劳动教育月”等活动载体,以劳动活动促劳动教育品牌建设,探索构建“1+N+X”劳动实践教育体系,即“1”为必修实践课,“N”为校内外实践基地,“X”为选修实践课。实践课分为基础劳动、专业劳动、服务性劳动、综合性劳动等4个部分,多方面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目前,已签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15个,全面助力学校劳动教育不断走实走深,切实发挥劳动育人效能,打造具有化工特色的劳动实践教育新格局。

 

 

  


1+N+X”劳动实践教育体系结构图

 

同时,全校师生根据《吉林化工学院爱国卫生运动方案》积极响应号召,增强师生爱校、荣校、护校意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结合《关于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月”实践活动的通知》相关要求,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说明: F:\WXWork\1688853805338704\Cache\Image\2023-07\mmexport1688959431033(1).jpg

说明: F:\WXWork\1688853805338704\Cache\Image\2023-07\mmexport1688959502975(1).jpg说明: F:\WXWork\1688853805338704\Cache\Image\2023-07\mmexport1688959493416(1).jpg

说明: F:\WXWork\1688853805338704\Cache\Image\2023-07\mmexport1688959560700(1).jpg说明: F:\WXWork\1688853805338704\Cache\Image\2023-07\mmexport1688959574108(1).jpg

大学生“劳动教育月”实践活动

 

在疫情防控过程中,为充分肯定和表扬学校广大青年志愿者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工作的行为,进一步发挥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开展“学习党的二十大,我是党员走在前——化院学子抗疫在行动暨千名学生同上一堂劳动教育课大型志愿服务活动”,深入推进劳动实践育人工作。

 

四、评价赋能,构建多元化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面对劳动教育中呈现出重“结果”、轻“过程”,重“技能”、轻“素养”, 重“形式”、轻“体验”的问题。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深刻把握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内在关系和互动规律,切实做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

学校结合工作实际,围绕学校劳动清单、家庭劳动清单和服务性劳动清单,构建新时代劳动增值评价体系,改进结果性评价、凸显过程性评价、注重增值性评价、健全智慧综合评价、改革评价反馈方式,形成智慧多元的劳动教育综合评价体系。

社区志愿服务

社会劳动实践

家庭劳动实践

特色剪纸劳动实践

抗疫志愿服务

上一条:【奋进“十四五”迈向新征程】化院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巡礼 |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下一条:【奋进“十四五”迈向新征程】化院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巡礼 | 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

关闭

电话:0432-62185120

地址:吉林省龙潭区承德街45号吉林化工学院教师发展中心院部224

邮编:132022

技术支持:凌之风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