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 > 正文

【奋进“十四五”迈向新征程】化院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巡礼 | 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



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格物致知求真理 计算赋能育人才

——《大学计算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实践

编者按: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奋进之年。学校以开展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各教学院(部、中心)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开展了系列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发展中心(高教研究所)特此推出“化院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巡礼”系列专题,持续分享各教学院(部、中心)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特色亮点,总结凝练改革发展的典型经验,籍此激励广大师生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切实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高质量发展。


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大学计算机》课程是一门面向我校6个学科门类、53个本科专业开设的公共基础类必修课程。本课程自1993年开设以来,课程组始终秉承“学生中心”原则,紧密围绕优质课程资源,建设校本特色课程资源;聚焦凝练课程内涵,注重教学改革实效;专注教学实施过程,资源共享,积极推广教学改革经验,形成了以“格物致知,计算赋能”为教学目标的《大学计算机》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新模式。

历经多年的传承、发展与创新,该课程2020年获评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2022年获评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23年通过“学银在线”平台面向社会开放。

说明: C:\Users\admin\AppData\Local\Temp\企业微信截图_16865388603770.png

说明: C:\Users\admin\AppData\Local\Temp\企业微信截图_16865391537982.png

一、围绕资源建课程,凭借特色育人才

1.“优---享”构建有温度、有活力的课堂

依托中国大学MOOC平台,引进优质资源(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大学计算机—计算思维导论》),结合学校人才培养需求和专业建设特点,进行慕课资源本土化,形成了具有我校办学特色的《大学计算机》课程资源。借助学习通平台,不断提升课程资源使用率。加入课程虚拟教研室,持续推动教学资源共享。深化“课程思政”,契合“新工科”教育贯彻“价值引领、格物致知、计算赋能、资源共享”理念,构建有温度、有活力的《大学计算机》课堂。

说明: 图1

2.围绕“一流课程”建设形成三全育人模式

课程以格物致知的人文精神为内核,倡导“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求知乐学态度,启发学生对国家未来、行业未来的思考与探索。课程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学生开展全员育人教育;科学设计工程案例和课程思政案例,开展全方位育人;探索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模式,依托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全程育人。

3.践行“新工科”教育理念,不断提升育人效果

践行“新工科”教育理念,探究计算学科核心原理,科普计算学科前沿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潜移默化中,将枯燥深奥的计算机学科原理知识渗透给学生,切实提升育人成效。

二、聚焦内涵提水平,过程建设重实效

1.遵循OBE教育理念,完成课程顶层设计

将“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教育理念贯穿课程始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计算赋能教学目标,着力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拓宽课程人文精神注入渠道,不断提升课程建设内涵,多维度塑造育人目标。

说明: 图2

《大学计算机》课程设计路径

2.重构课程知识体系,创建课程教学资源

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为核心,拓展计算赋能的深度和广度,重构知识体系,创建教学资源。

首先,课程打破原有教材的知识结构,按“什么是计算思维”、“计算机如何解决物理世界问题”、“人如何命令计算机求解问题”、计算机如何自动执行程序”和“计算机技术如何解决专业问题”的问题模块,重构课程知识体系。

其次,根据知识内容,设计与创建课程思政案例、实验/工程案例和计算思维案例,形成课程思政资源库、工程案例资源库。依托中国大学MOOC平台和超星学习通平台,整合各类资源,形成包含理论知识、思政元素和能力元素的线上学习空间。

最后,将多元化的课程资源应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打造线下师生共研课堂。

说明: 图4

《大学计算机》多维度、多元化混合式教学空间

3.打造双向育人课堂,践行“格物致知”精神

新时代背景下,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本质是实践和创新,二者在科学实践中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因此,课程组将“格物致知”作为《大学计算机》课程的人文精神。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探究计算机工作原理,践行科学家们探索事物真相的实践精神,不断提升学生计算赋能水平。

优化原有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创设情景中发现问题,寻找答案,习得知识。使得学生在为学的过程中,深得“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要义。教学实施过程中,将教学过程分为“培土-播种-灌溉-施肥-收获”五个阶段,贯穿于“课前线上课堂-课中线下课堂-课后实践课堂”,形成“五段教学,三堂践行”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模式,打造“以生为本”的双向育人课堂。

《大学计算机》“五段教学,三堂践行”双向育人课堂

4.“全过程,多元化”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组转变原有课程评价观念,改变过去“单一考试评价”为“全过程,多元化”课程评价机制,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线上学习成效、章节测验情况、合作探究能力等),更加关注学生学习获得感。

《大学计算机》课程评价机制由MOOC 30%SPOC 40%和线下考试30%构成,MOOC考察学生课前先学成效,SPOC考察课中学习探究、思辨和协作能力,线下考试考核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大学计算机》课程评价机制

三、课程实施显成效,示范推广展特色

课程在教学运行过程中,累计选课19160人,年均选课人数2737人。以2022年课程线上学习空间使用情况为例,课程选课人数3193人,浏览3925390次,互动17366次。校外高校82人选修此课程。

学生格物致知精神增强,学习获得感明显提高,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课程的认可度、学习力、探究力、团队合作能力明显提升。近年来,学生在省级、国家级创新创业类学科竞赛屡屡获奖。

学生参加各类比赛获奖证书

5年,本课程团队开展了大量教学改革与实践,获批教学改革立项6项、教学奖励7项,出版实验教材1部,公开发表论文8篇,指导学生竞赛获奖6项。

近年来课程取得的教学改革成果


上一条:【奋进“十四五”迈向新征程】化院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巡礼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下一条:【奋进“十四五”迈向新征程】化院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巡礼 | 航空工程学院

关闭

电话:0432-62185120

地址:吉林省龙潭区承德街45号吉林化工学院教师发展中心院部224

邮编:132022

技术支持:凌之风工作室